南京三日(五)——中山陵

在南京的最后一天了。早上起来吃了宾馆好吃的自助早餐,估计着今天就这么一顿了。收拾好东西背上背包,出门直奔钟山。

到了钟山脚下,发现整个钟山有很多个景点,主要的有三个风景区,中山陵景区,灵谷寺景区和明孝陵景区,另外还有头陀岭和另外一些景点。看着导游全景区图规划了一下,先去中山陵,然后东区灵谷寺,最后看时间情况去明孝陵。

中山陵依山势而上,首先主打的是博爱坊。花岗岩琉璃瓦,雪松参天,庄严肃穆。一边蹭导游,一边沿着整洁的石板路往山上走。

走了一段,来到陵门。耳熟能详的“天下为公”牌匾下面,陵门的正门在走过了国父灵柩之后就很少打开。据说后来开过三回,一次是我天朝太祖皇帝祭奠,另外就是前两年连战楚瑜之流拜谒。不知道当初蒋校长是没来过还是级别不够,连个正门都没给开……总之应该是越开越随便了。

我是没这个待遇,从右边小门溜过去,很快就到了碑亭。依然是花岗岩蓝色琉璃瓦建筑,内有石碑,是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,注意了一下时间,下葬时间是儿童节……

在碑亭仰望,导游讲了不少。比如这满眼令人敬畏的台阶,数目代表当时中国的人口,台阶是分层的,但是经过精心设计后,从下往上看,只能看见台阶,看不见平台,从上往下看,只能看见平台,看不见台阶。不过更重要的是,爬这么多台阶,是一个心诚的考验。

爬台阶爬到一半,左右两边各有一个铜鼎,是29年上海市政府送的,写有奉安大典篆字。仿古的鼎其实本来没有什么特别,但是左边的一个尤其出名,是因为37年12月被日军的炮弹炸出了一个洞。如今这个历史的伤痕依然就像昨天才戳在铜鼎上一样。

继续爬了剩下的一般台阶,到了国父祭堂。抬头看了看,似乎没有另外一个地方更适合放一个“天地正气”的匾额。

祭堂里面不让拍照,很可惜,但是也是算起码的尊重吧。进去之后是一个圆形的前厅,四周墙壁上刻写着孙中山手书《建国大纲》全文,但是文革的时候被磨掉了。这人啊,要贱起来还真是无敌。中央是一个国父雕像,是由法籍波兰裔雕刻家保罗.科林斯基雕琢而成的。这个雕像是国父逝世之后按照印象雕刻的,所以和实际有点出入,比如面孔鼻高眼深,是一个欧洲人的样子。左手握拳也和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反了。坐像底座四侧有六幅再现了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浮雕,祭堂的天穹是国民党党徽的图案。

经过铜门进入陵寝,先生的石棺在正中。导游mm介绍了一个重要的问题,就是遗体确实在这里,在紫铜棺中用铁链吊在墓穴半空中中,这叫入土不沾土,然后上面用水泥封好,再建石棺,是捷克人高琪雕刻的先生卧像。整个陵墓建的非常坚固,想要移动就难免损伤遗体,结果后来宋庆龄逝世后也没有办法合葬了。

在祭堂后面的小花园转了转,看了一下建造的历史,感慨一下海龟的才华。然后下山到一半,向东走。这里面遍布了一些各个省为中山陵的献礼建筑。比如中山书院,藏经楼中山纪念馆,流徽榭。我比较喜欢的是音乐台,周围的草坪上鸽子成片,要是拿了点食物来喂,就会一拥而上的跑过来,跳到人的腿上,肩上,脑袋上……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